据“CNN”网站报道, 在上周日 ,俄罗斯 首次袭击 了乌克兰的一座政府大楼。 这是俄对乌近三年战争 最大的一次空袭行动 。 乌克兰总统表示: “只要土地没全丢,就是乌克兰赢! 此时乌克兰的大哥美国发话,将对俄罗斯进行 “第二阶段制裁”。
俄罗斯空袭基辅政府大楼 战火已经 持续了三年多 ,但这一次,基辅的清晨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撕裂。 基辅的政府大楼被俄罗斯空袭了 。
尽管基辅市长匆忙解释,这可能是无人机残骸坠落引发的意外,但乌克兰外长的表态却直截了当—这是 “一次严重的升级” 。 莫斯科方面则迅速否认,坚称他们的目标从未改变: 只针对乌克兰的军事设施 、国防工业以及那些用于生产攻击俄军武器的能源枢纽。 这次袭击,俄方宣称是对乌克兰 深入其腹 地打击的报复。
乌克兰空军的雷达屏幕上,记录到了超过800架无人机和13枚不同型号的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呼啸而来。 另一份来自俄军的战报则更为具体: 810架自杀式无人机 ,外加4枚弹道导弹和9枚巡航导弹。 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拼尽全力,拦截了绝大部分无人机和一部分导弹, 但代价依然沉重。 全国范围内4人死亡,44人受伤,仅在首都基辅,就有两人丧生,18人倒在血泊中。
这场冲突爆发以来规模空前的空袭, 清晰地表明 ,俄罗斯的打击范围、频率乃至胆量,都在不断升级。那条曾经小心翼翼维持的 、避免直接攻击政府核心的默契 ,正在变得模糊不清。 战争背后的账单 就在基辅的浓烟尚未散尽之时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话风,却发生了变化。 曾经挂在嘴边的 “我们急需弹药” ,如今变成了更具力量感的宣言: “我们自己能造” 、“俄罗斯怕了”、“胜利已有路线图”。 他甚至公开表示,乌军近六成的武器装备已是国产。回想当初,泽连斯基曾放出豪言: “只要土地没全丢,就是乌克兰赢!”
乌克兰国防部情报局也曾乐观预测,战争将在明年年底前结束。但现实的残酷,远超任何预测。 一个冰冷的事实是,如果没有持续的 外部援助 ,基辅的防空网络可能随时被击穿,整个国家的战争持久力将迅速见底。 泽连斯基催促美欧加大对俄制裁, 拒绝普京赴莫斯科会晤的提议 ,反邀普京来基辅对话,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在战略困境中寻求主动的焦虑。
在苏梅方向,乌军精锐的第81空中机动旅,竟遭到同属乌军序列的 哥伦比亚雇佣兵 的袭击,损失惨重。这起匪夷所思的 “友军误伤” 事件,暴露了乌军情报体系的混乱,已经到了连自己人都无法有效分辨的地步。 而人力资源的消耗更是 触目惊心 。一份数据显示,2022年有50万乌克兰军人退役,预计到今年,这一数字将累计达到130万。
考虑到泽连斯基曾强调战时合同到期的士兵也不能退役, 这个庞大的“退役”数字 ,更可能指向战斗减员和因伤退伍。 根据常规的伤亡比例推算,乌军的阵亡人数可能在 66万到177万 之间。如果再算上逃兵和恶劣医疗条件下的额外损失,实际减员恐怕已经 超过200万人 。
特朗普的算盘 大洋彼岸,特朗普在基辅遇袭后,立刻摆出了 强硬姿态 ,威胁要对俄罗斯实施 “第二阶段制裁” ,并声称“我准备好了”。 然而,这番话听起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。毕竟,类似的威胁东方汇赢, 包括“次级关税” ,特朗普已经喊了不止一次,却迟迟未见行动。 他的财政部长贝森特则暗示, 对俄经济施压 的目的是促使普京回到谈判桌。
特朗普本人也流露出对和平进程停滞的沮丧, 甚至考虑亲自出面 ,促成俄乌领导人会晤。他宣布“很快”将再次与普京通话,一些欧洲领导人也将访美商讨解决方案。 他曾在竞选时夸下海口,如果当选, 将在“24小时内”结束冲突 。如今上台一个多月,承诺并未兑现,与普京的通话也未得到俄方确认。 特朗普的耐心正在消磨,但他不会做亏本买卖。他抛出的条件很直接: 乌克兰需要“拿稀土矿产等资源换取美国援助”。
他认为美国在这场冲突中投入巨大,绝不接受 “所有投入都没有回报” 的结果。 在没有拿到 实实在在的“好处” 之前,特朗普不会轻易出手调停。而他挥舞的制裁大棒,是在给乌克兰和欧洲盟友看,暗示他会出手,无非是对普京的一种诈唬。 至于这根大棒会不会真的敲向中国, 可能性极低 。美国的制裁早已是强弩之末, 卢布没有崩溃 ,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反而创下新高。
中国的情况则更为特殊。作为俄罗斯战前重要的能源大客户, 中国持续稳定地购买俄油 ,不转口、不炒作,光明正大。连美方都不得不承认, “中国和印度情况不同” 。 对中国能源下手,无异于主动引爆中美贸易战,这是现阶段的特朗普无法承受的代价。 特朗普自己也曾说过, “制裁中俄只会让他们抱团” ,并对 “将俄印推向中国” 感到后悔。一个俄罗斯已经让西方如此头疼,如果再把中国彻底推向对立面,美国在全球战略上将陷入极度的被动。
普京的手里的牌 当外界还在猜测特朗普的下一步时,俄罗斯用 一场空袭 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 810架无人机,表明俄罗斯的军工生产能力不仅完全跟上了战争的消耗,甚至已经进入了 “规模化输出阶段”。 那种认为俄罗斯会在制裁下 很快耗尽资源 的论调,早已被证明是错误的。战时生产体系被彻底激活,无人机、导弹、炮弹的 产量甚至超过了开战初期 。更关键的是,俄罗斯能源出口,从未停止。
尽管西方试图封锁,但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只是换了个买家。 印度等第三国低价接盘 ,转手加工后再卖给西方,钱最终还是流进了俄罗斯的国库。 只要能源贸易不停,俄罗斯就能持续为 这场消耗战输血 。除此之外,俄罗斯还有着乌克兰无法比拟的人口优势。冲突爆发前,俄罗斯人口就是乌克兰的三倍多,如今差距更大。
普京选择在冲突进行三年半后, 才第一次“碰到”基辅的政府大楼 ,这并非手软,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克制。 他仍在极力避免将冲突升级为彻底的 “斩首战争” 。他手里还握着更多的牌:更密集的无人机蜂群、 更频繁的导弹突袭 ,甚至可以扩大边境的地面行动。 他控制着升级的节奏,目的不是出于善良, 而是为了最大化地消耗对手 ,慢慢磨掉乌克兰及其背后支持者的意志和资源。
即便赢得这场冲突,他也清楚, 美西方的打压不会停止, 他面临的国际局势只会日益恶化。 西方也并非坐以待毙。爱沙尼亚在靠近俄罗斯的边境地区 建立了新的军事基地 ,美军第七骑兵团的部队第一时间进驻。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表示,26个欧洲国家准备 “在停火或和平协议框架下” 向乌克兰部署军队。普京对此的回应简单而粗暴: 敢来就打 ,任何踏足乌克兰的外国军队都将是合法打击目标。
结语 局势,就这样螺旋式地升级。 大规模的袭击 让外界对冲突短期内结束的希望再次破灭。 每一个参与方,都在上演着一出 “战略双重性” 的大戏。 战争一旦开启, 便没有真正的赢家 。它考验着谁能撑得更久,谁更能承受无法估量的代价。 参考资料:环球网2025-09-08疑遭无人机袭击,乌政府大楼首次受损,部分楼层发生火灾
京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